找到相关内容182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(1)

    真理,集乃为因,由集而生苦果;解脱苦根当灭集因而得解脱者,当修道谛为因。菩萨因起勇猛心,定力之深使身升高七多罗树,由是旭日东升,长夜奄灭,智明忽起,生死永寂,豁然大悟,终成无上正等正觉。成就法报化三身,...

    任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3865659.html
  • 元代内地畏兀儿僧徒佛事活动辑考

    江浙一带保持者持续发展的势头,涌现出明本、惟则二大著名临济宗师。  明本(一二六三—一三二三),号中峰,晚自称幻庵、幻住等,俗姓孙,钱塘人。自幼求佛法,二十四岁时参天目山高峰原妙和尚,大悟彻底,说法无碍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5965833.html
  • 部派时代的圣果观

    的。佛法概论说:“在家出家的声闻众,为了无限生死的苦迫,觉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、贪爱,依中道行去修持,即能向于正觉,到达生死解脱。这必须坚毅恳到的精进,经非常努力,才能豁然大悟,超凡入圣,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0565949.html
  • 演培法师:人间佛陀(3)

    清澈。偶一抬头远看,见到一轮明月,使他顿然大悟,体现诸法真理,完成无上正觉,内心清净得没有一丝烦恼,无始来的生死大苦顿时消除,成为人间的最高觉者。   释尊于正觉后,曾表达其自觉解脱的信念,如四分律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1365956.html
  • 佛法原典研习─绪言之二

    说法: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不疑不悟;必疑情越大,才越有开悟的可能。疑情愈大,就像一个汽球已吹得饱饱的;故只要针一扎,就爆破了。  反之,若没有疑情呢?就像汽球无气一般,不要说用针扎不破,就是用铁槌捶,...一参便很快见性了,虽也可喜可贺。然因为酝酿的时间不够长,悟境不可能太深。反之,参的时间越久,表面上好像吃亏了,其实不然。因为酝酿的时间越长,大悟、彻悟的可能性才会越大。  简单讲,要顿悟,才能顿销也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4965984.html
  • 江苏佛教界著名人士简介

    翌年大悟,承其法嗣。定念圆寂后,赴金山寺潜修 多年,又人终南山潜修3年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回天宁寺任方丈。10 余年间修复各大殿,楼阁厢庞,僧舍连云,达600余间,田8700亩。民国2 年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71365997.html
  • 论惠能门下的禅法特色

    大梅山法常禅师闻马祖说“即心即佛”而大悟后,马祖为了验证一下其悟之真假,令一僧前往问法常:“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?”法常回答说:“大师向我道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3566087.html
  • 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

    重要的问题,《大乘起信论》“解释分”借鉴、吸纳了唯识学的基本理论,并用相当长的篇幅来详细说明,此处不再展开说明。  众所周知,《坛经》曾记载,五祖为六祖讲《金刚经》至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时,六祖言下大悟...

    戴继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2766140.html
  • 从修止观到说止观--天台智者大师创建止观学说的过程

    观」和《法华经》的「法华三昧」。据《续高僧传》记载,智顗持诵《法华经》至〈药王品〉之诸佛同赞言「是真精进,是名真法供养如来」句,豁然大悟,心境明朗,有如长风云游于太虚的微妙境界。慧思赞叹道:『非汝勿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15466276.html
  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(白 话 解 释)

    点评]  《六祖法宝坛经》中记载五祖弘忍为六祖慧能说《金刚经》,“至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’,慧能言下大悟:一切万法,不离自性。”  “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”,这是一个比喻,须弥山就是讲法身,是说法身无量...

    刘永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1366297.html